陕西甲字型大墓(汉代甲字形墓)
今天给各位分享陕西甲字型大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汉代甲字形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有关秦始皇骊山陵墓的现状是什么样子?
秦始皇陵封土堆位于陕西西安市东约35公里处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二、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我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最近西安发掘的西汉古墓具体在哪里?
最近西安发掘的西汉古墓在【西安市南郊的凤栖原】。
墓主人是【西汉的重臣、曾官拜尚书令、光禄大夫的张安世和夫人】。
张安世是张汤之子。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汉武帝时,因其记忆力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他为官廉洁,曾举荐一人,其人来谢,他以为举贤达能,乃是公事,岂能私谢,于是与之绝交。他生活简朴,虽食邑万户,仍身穿布衣,夫人亲自纺织。元康四年(前62)春,因病上书告老还乡,汉宣帝不舍。他勉强视事至秋而卒。在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二。
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的考古发现
3座大墓很可能是两周时期诸侯国国君与两位夫人的墓葬
继2005年清理完陕西韩城梁带村19号墓葬之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又完成了26号墓的清理,27号墓葬也已见到墓室底部。发掘清理表明,19号、26号、27号3座大墓是成组分布的一组墓葬,很可能是两周时期诸侯国国君与两位夫人的墓葬,其出土文物之精美为前所罕见,为研究两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手工艺以及古芮国的文化内涵、世系、地望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7号墓的墓室底部堆满了数目庞大的珍贵文物,已经可以看到有6鼎6簋,如果继续清理不排除7鼎6簋的可能 。
26号墓为“甲”字形大墓,墓道长26米,墓室长7米,宽5.8米。在26号墓中同样发现了数目可观的精美随葬品,包括22件铜礼器、六件“弄器”和多组组玉佩饰。值得一提的是,26号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高50厘米的铜方壶壶盖内侧铸有铭文,为确定梁带村墓地的国别又提供了新的证据,而作为玩物的“弄器”的出土,不但体现了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另外,26号墓还出土了一件玉猪龙,属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距今5000年,器型巨大,保存完好,高14厘米,这是中国目前发现出土地点最为偏南的大型玉猪龙。由189颗玛瑙珠及16颗玉贝、16颗玉蚕、48颗玉龟、8颗玉珠、4颗玻璃料珠而有机编排的玉握,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复杂和奢华的两周玉握。组玉佩饰中的七璜联珠是目前陕西地区发现的等级最高的组玉佩饰,其人龙合雕璜中人的发束每毫米有5根,每根绝不交错,堪称西周时期高超琢玉工艺的代表性作品。 2007-06-18 15:52:04 城市经济导报
■电视直播4个小时,考古工作只进行了2厘米。
■孔子所说的始作俑者在梁带村找到真实写照。
■2700多年之后,木俑形在,而死者已经成骨粉。
梁带村考古发现把一个鲜为人知的国度突然推到了人们面前,随着这座大型墓地的继续发掘,2700年前的历史迷雾终将渐渐淡去。
2007年6月9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节目中,备受瞩目的韩城梁带村新一轮重要考古发现,向世人展示了其神秘的面纱。对于漫长的考古发现工作来说,4个小时的直播时间是短暂的,这块规模宏大的墓葬群才刚刚撩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随着这座大型墓地的继续发掘,一些疑团正在被不断破解,而另一些疑团也正在不断产生。 6月12日,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已然没有了三天前的喧闹,村民们依旧开始了夏收后的劳作,村路上满都是期待车轮碾过的麦穗,一位农妇不断拾起地上的麦秸,装进她背负的大袋子中。
村民们的兴奋逐渐退去,而在考古工地上工作了一个上午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周研究室主任张天恩却略带着疲惫后的兴奋。如今,27号大墓已经基本发掘完毕,这座中字形的墓葬内所有的文物已经基本提取,运往西安,考古工作者正在做最后的清理工作。
在2007年6月9日直播之后,考古工作最大的进展就是M502号大墓出土的玉器——可能是死者佩戴的,也可能是棺椁上掉下来的。
在502号大墓旁边,张天恩说,电视直播4个小时过程中,考古工作只进行了2厘米的发掘,而实际上发掘过程可能比这个还要缓慢,有时候可能一天也动不了手,因为要不断地分析每个层面以及文物的关联。张天恩说,必须对这些进行分析研究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发掘,尤其是接近墓底后进度很慢,因为物品都在墓底——地上塌下来的物品与底部的物品重叠,考古队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推断出下葬时的情形。
按照惯例,大多数墓葬发掘、提取、清理结束后都将垫沙回填,但有关部门有在这里建博物馆的意向,如果能建当然很好,可以连带保护遗址。张天恩说。 正在发掘中的28号大墓是座甲字形墓葬,墓葬上方的雨棚还在,记者注意到,深达十余米的28号大墓切面上,接近地面部位画有两条线,用于标示土层的年代。专家介绍,对土层年代的判断,理论上是根据地层的结构顺序,越往下越古老。但是在实际的考古中,这种理论又不一定准确,有些深的地方反而比浅的地方年代更晚。
我们看到墓葬离地约一米深处画了一条线,这条线以上的土是在墓葬形成以后才覆盖上去的。孙秉君说,也就是说,经过2700年,墓葬上方已经沉积了一米余厚的土层。
墓室内,三名考古工作者正在进行清理发掘工作。其中一人用吹风机吹着青铜片,一人正在用小刷清理墓室东南角的青铜器,另外一人则将散落着的青铜片进行整理收集。墓室内的棺椁已经腐烂,但和当年木制车轮腐化后在泥土上留下的印记一样,棺椁的痕迹清晰可见,在残棺上对称地落着几只青铜棺环。据考古工作者推断,棺环的作用很可能有两种,一种可能是下葬时用来调放棺椁的器具,另一种可能为棺椁上的装饰物。
在棺椁的北面,散落着数只编钟,证实了墓主人身份尊贵;在墓室的西侧,考古队员发现了随葬的车马器,这也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孙秉君介绍,在两周时期,只有男性的墓室中才会随葬兵器,而棺椁东北向横着的一只青铜矛则表明了墓主人的性别为男性。此外,正在清理的一些青铜礼器形制和规模与27号大墓中的青铜礼器极为相似,其中露头的鼎就有5件之多。
28号墓室东侧发现了大量青铜礼器,也许还陆续会有两只鼎的出现,但仅从露头的5只鼎及随葬品的摆放位置,我们初步推测,28号墓与27号墓性质相同,墓葬的主人也很可能是一代芮公。孙秉君说。
距离如此之近的27号与28号大墓的主人同为芮公,那么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究竟如何?
从墓葬方位上看,28号墓偏南,从两周时期墓葬规则上判断,其年代应晚于27号墓,可能是27号墓主人的继任者,甚至就是儿、孙一辈的芮公,但最终结果,还要根据下一步的出土文物来确认。孙秉君说,由于墓葬考古工作具有一定程序,在提取文物前首先要对文物的摆放做出深入研究、拍照,因此在这项工作完成前,还不能对文物进行提取。但他推测,28号大墓的青铜礼器上,很可能会刻有铭文,而通过这些铭文来探究这两个芮公国君的关系,将会更为准确。
“始作俑者”惊现古墓
宋代人记录芮国建国为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之时,据《秦本纪》记载,芮国的灭亡在公元前641年,但位于整个墓葬群西北方向的编号为M502大墓的发现,使芮国的建国时期可以推至西周。
从西周晚期过渡到春秋时期,这就是称为两周墓地的原因。张天恩介绍,从M502墓中发现的车轮印记中,除了直径为1.3~1.4米的大轮外,还发现了直径为0.9米的小轮,从泥土中残留的漆色判断,这是陪葬的一种小型车。
我们暂时叫它小花车。张天恩说,由于在墓地中并没有青铜矛等武器发现,我们暂时推断,这可能是芮国某夫人的墓葬。由于棺椁的数据还没有采集完整,所以下方露头的青铜器也无法提取,查找具有身份确定因素的铭文,还要再等一段时间。
在M502北侧发现的众多小墓葬,从规模及陪葬品上,考古专家不难判断是两周时期的平民墓,这些墓葬连同7座国君级别的大墓,共同构成了陕西省保存最好、大规模、高规格、未被盗掘的墓葬群。这片占地近500亩的墓葬群共拥有墓葬面积33万平方米,895个墓、64个车马坑和一段壕沟(墓地的边界)--是一个由北向南,从西周时期向春秋时期过渡的国家公墓。
在M502墓葬的角落发现的四个人形木俑引人瞩目,由于年代久远,木俑已经完全腐烂,能看到的则是泥俑,文保专家通过石膏和试剂浇灌的办法,对木俑进行复原定型。
用俑陪葬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变革。殷商时期普遍流行使用活人殉葬,到了西周时期殉人现象逐步减少,开始改用木俑殉葬,春秋以后殉人的情况基本绝迹。张天恩介绍说,M502大墓中发现的这4件比秦始皇陵兵马俑早500多年的木俑,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殉葬木俑,体现了对人价值的提升。
孔子所说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竟然在梁带村找到了最真实的写照。近三千年之后,木俑形在,而死者已经成骨粉。内有棺,外有椁,贵族死后想通过繁复的殓葬来保存尸体,但却存下了大量的空气和微生物,延缓了棺木腐烂后土壤封盖尸体的时间,因此反而加速了尸骨的腐化,与此相对的是,贫民墓中由一层棺木所保存的尸骨仍完整而清晰。
在距今2700多年前的两周时期,造型独特的人形木俑出现在随葬品中,这在中国考古界尚属首次发现。这些木俑的出土给M502号大墓又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这也预示着这座大墓的主人一定是一位非同一般的人物。
经过勘探,考古人员初步发现,M502号大墓埋葬年代要早于27、28两座芮国国君墓,那么这座大墓的主人会不会就是芮国的开国君主,会不会是他驾着战车在诸侯四起的乱世中征讨四方,屡立战功,终于成就了一方霸业。种种谜团,仍待考证。
4月下旬,发现车马器和车马构件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当即派出专职文保专家随队参加发掘和现场保护,并配备必要的设备和药品,以保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完整科学地提取文物,使其考古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
7月中旬,M19在清理椁室时,发现棺顶有4件镂空青铜,造型生动,个大体薄,长58、宽68、厚度不及0。1厘米,质地酥脆,一触即碎,按考古发掘常规办法根本无法提取。现场文保人员针对青铜紧贴棺顶板的特殊位置及保存现状,采取渗透加固、表面贴布、整体提取的方法,将此成功提取,使这一珍贵文物得以完整再现。
秦公六号大墓的介绍
秦公六号大墓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墓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3、4、5村民小组田地内。陵内有中字形墓葬两座,甲字形墓葬一座,目字形墓葬3座,面积264000平方米。2011年6月,尚未发掘的秦公六号大墓发现19米长盗洞,直达黄肠题凑,所幸并未进入墓室。
陕西甲字型大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汉代甲字形墓、陕西甲字型大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